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

营造有利母语的使用环境

母语教育检讨委员会的报告终于出炉,公布了”语文能力描述”的初步内容。在详读后,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能力的标准定得恰当。然而,在准备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费了十年的漫长岁月后,对中四生的语言能力仅限于学习“日常生活”有关课题, 这样的学习目标显然是太低了,应考虑加以修正。

  据国大中文系学者王惠助理教授的调查,发现本地人如果掌握2500个词汇,就能进行日常对话。她指出,本地学生六年里就学了6000多个词汇。然而,多数词汇和生活无关。因此,无法听懂日常对话。我想,这样的问题可通过教材的改革来解决。改革后,小六学生的母语能力应该能应付日常生活上的需要了。

  可是,在中四阶段,学生们的学习不应再只限于“日常生活”的相关话题。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接触面的扩大,语文的学习范围也应更加广泛。除了生活语言外,也应懂得文化、宗教、史地、文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词汇,以便更深入了解母族文化,传承价值观。离校后,有更多国人可成为熟悉东西方文化,真正的双语,双文化人才,为国家做出贡献。

  报告中所提的教改方案,对口语的培训确是有帮助的。但是,新跃大学的罗福腾副教授就认为,母语的教改会进一步削弱华文的书写能力。就因为如此,宗乡会馆也呼吁教育部在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同时,别忽略培养学生的书面沟通能力。

  我们不应该因语言大环境的改变而一再削弱母语的学习水平。这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办法。

  为了保有我们的语言遗产和优势,我们是否应改善这大环境,让华文、华语有更大的使用空间,学有所用?营造有利母语使用的新环境,让国人明白双语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对母语学习的热忱与重视,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