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星期一

把部分“马里士他路”改名“中山路”


     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在经过一年的重修后终于2011108日在张永福的后辈张志贤副总理的主持下举行了重新开馆仪式。晚晴园在重新开馆后短短的三星期内便迎来了七万多国内外访客,其魅力由此可见。

     据早报报道,随着晚晴园邻近的“中山公园”在去年落成后,有两家酒店和“中山商场”也将先后在不久开业,为中山公园添加新景象,吸引旅客到晚晴园来参观。晚晴园馆长潘宣辉希望酒店和商场的落成能让目前到来参观的外国访客人数倍增。

     当年到来参加开馆仪式的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达认为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在世界众多孙中山纪念馆中深具特色,是最能代表海外华人与辛亥革命密切关系的纪念馆。它彰显了海外华人对那场革命所做出的贡献,让中国人永远不忘和感激新加坡先贤参与这场革命的历史事迹。

     晚晴园的存在既是具有那么大的历史意义与备受重视,笔者认为应大大加强对晚晴园的宣传,使它也成为全世界海内外华人到访新加坡旅游时不可错过的重要景点。其中最有效的步骤之一是把晚晴园附近的部分“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改名为“中山路”(Zhong Shan Road)。为了也不让国人忘记马里士他这位本地甘蔗园园主,可保留从汤申路至摩绵路这一段路名的“马里士他路” (Balestier Road)原名,一举两得。

     道路改名并非是新鲜事,过去“兰拉街”(Dunlop Street)改名“南洛街”便是其中一例。要是改名会引起某些不便,可考虑全段英文路名“Balestier Road”保持不变。

     在今天,多数新加坡的年轻人已不知孙中山是何人,原因是孙中山的英文译名是孙逸仙Sun Yat Sen. “马里士他路”的改名有助于年轻国人认识和知道孙中山,进而引发他们对近代历史的兴趣和认识,明白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是新加坡历史的一部分。

     在中国,各大城市如: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广州、厦门、青岛等地都有中山路。在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也可找到中山路。新加坡如果也有中山路将会让晚晴园因其所在地而加强其知名度。

     中山公园”是市区重建局所定,是本地历来第一次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公园。建议中的改名若得到有关当局的支持与落实,笔者更期望“中山大酒店”、“小桃园俱乐部”、“小桃园餐馆”等与晚晴园相关的旅游项目将会先后出现在中山路、中山公园、和马里士他路,为旅游业带来商机,为晚晴园增添光彩与热闹。也为中、港、台旅客在旅游狮城增添景点的同时也能缅怀辛亥革命的历史,了解我国华人先贤与孙中山以及中国现代史的密切关系。

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用华语报地铁站名

除了由新捷运经营的、路经牛车水站的地铁东北线外,其余由SMRT企业经营的地铁线路一向都只有英语站名广播。为了方便不懂英语的老人及旅客,SMRT企业从今年10月开始在东西线和南北线进行增加华语站名广播的测试,此举令不少讲华语的华人感到兴奋。遗憾的是,测试不久后,SMRT又突然在12月5日停止华语播音测试,令人大失所望。

  有些英语舆论认为,采用华语播音,也应考虑用马来语和淡米尔语播音,以免其他种族会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觉。我想持有这样说法的人,有一部分或许认为以华语播音只是为了讨好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而产生了不满情绪,因而把其他种族会被边缘化作为反对理由。孰不知,这个措施也方便了那些在建国初期为国家做出奉献、不懂英语的本地年长人士。我就亲身经历一些听不懂英语的年长者,在车厢拥挤而看不到窗外的地铁站名或景物的情况下,向我询问列车是否已开过了他们所要到的车站。

  反对以华语报道地铁站名的人士,大都是一些主张全民使用单语(英语)的本地英语社群的精“英”,他们在英文网络媒体,甚至在《今日报》、《海峡时报》等英文报纸刊登文章,制造舆论,反对使用华语,认为我国应以英语作为单一语言,以傲慢的态度,排斥华语的使用。

  最近在英文报《星期日时报》上,更看到了以“Just English will do”(《只要英语就行》)为题的一篇社论,认为SMRT以华语广播站名的测试是不智之举,只是为了方便日益增多的中国移民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并引用一个博客的文章来加强他的论点,这名博客说他的一些非华人朋友认为华语广播会离间不同族群,但并没有说明他所指的非华人朋友到底有多少人、是何方人士。社论也认为中国新移民应学习基本的英语以便融入本地社会。

  须知地铁英语站名和马来语、淡米尔语的发音相差不大,马来人和印度人听英语站名是没有困难的。可是,有些英文站名却是和中文站名完全相异,例如:港湾、牛车水、花拉公园、小印度、政府大厦、金文泰、百胜等等,不胜枚举。

  其实,广播中文站名会伤害种族和谐是个似是而非,未经证实的说法, 真正的反对理由或许出自反对者本身因不谙华语而排斥华语的不良心态。

  以华语广播站名除了方便年长者外,也方便每年来新加坡旅游的的近百万中国和台湾旅客,让他们因语文上的方便而重游狮城,为旅游业带来了商机,也为国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在华社积极营造母语使用环境的今天,这些完全不尊重华人使用母语的诉求的英语族群,把不懂英语的华人族群边缘化,主张使用单语(英语)的言论,确实令人遗憾。

终止以华语广播地铁站名的舆论,是与我国30多年来推动的“讲华语运动”和立国基石之一的双语政策背道而驰的。“Just English will do”的新加坡将会丧失宝贵的华族传统文化,让国人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成为没有文化方向的新加坡人。这些是英语社群的精英们所无法理解的。

(本文刊载于2012年12月27日《联合早报》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