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为年逾八旬高龄师长庆生

本着尊师重道,饮水思源的华中精神,去年8月23日,在副会长潘国驹个人的赞助下,校友会首次为年逾八旬的老师长举行生日宴会。 

宴会假珊敦道金玉满堂大酒楼举行,出席者除了九位老师外,有来自陈嘉庚基金会、董事部、学校、颐年俱乐部和校友会代表约五十余位,师生们济济一堂,同欢共聚。 

出席的九位老师中,最年长的是96的郑安仑校长夫人黄馥老师,她身体硬朗,思路清晰。最年轻的是84岁的徐其礼老师,他是现南大徐冠林校长的父亲。其他老师有、吴从干、陈少梅、李绍渊、胡鸿烈、高亚思、邢济众和陈仰成。 

宴会开始之前,九位老寿星在宏亮的“祝您生日快乐”歌声中,一齐举刀切下生日蛋糕。在场的来宾们为这短暂的时刻欢乐地鼓掌。不少校友拿起了相机或手机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幕。 

出席的校友们看到了已阔别逾半世纪的老师们,非常激动与兴奋,校友柯宝国还特地取消了出国的行程来参加生日宴。香港校友会郑良生会长也特地到来与师长们共欢。宴会上,校友们让时光倒流,回忆陈年往事,并谈论当年的学校生活和培育他们成长的老师们。 

徐其礼老师在宴会上讲话,他说,他是九位寿星中最年轻的一位,今年只有84岁。他代表在场庆祝生日的老师们,向校友会和潘国驹教授为他们举办生日宴会致以谢意。他很高兴华中校友还记得他。他说前校长,杜辉生也是他的学生。徐老师也为靠近校园的未来地铁站命名为“陈嘉庚站”而感到高兴。 

华中的老师们,不仅为国家培育了像杜辉生、林乃燕、陈添福等名校校长,还培养了不少我国的国家领导人如:王鼎昌总统、易润堂部长等以及音乐家、画家、教授、高级工程师、作家、企业家等、为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华中的老师们是黉门的好园丁,桃李满天下,在五十年代,他们也培育了中国的领导人如全国政协前副主席罗豪才先生,广东省前副省长黄清渠先生。 

也是陈嘉庚基金会主席的潘国驹教授在宴会上讲话。他说,当蔡乙权校友向他建议为80岁以上的老师长们举办生日宴会时,他立即表示赞同,并愿意为第一次生日会筹募餐费。他认为,华中是由陈嘉庚先生所创办,作为陈嘉庚基金会主席,为老师庆祝生日,以示尊师重道,饮水思源是义不容辞的。  

王勇诚会长发言感谢潘教授个人赞助生日宴会的举行。同时也感谢蔡乙权校友积极的推动此项新活动,让宴会得以成功举行。王会长希望类似的生日宴会能每年举办两、三次。在介绍了年轻的华初校友会会长罗佩玲医生后,他建议未来的生日宴会可由陈嘉庚基金会和华中大家庭,包括华初校友会联办。 

这次的宴会,为年迈师长们的健康考量,酒店特地为老师们准备了少盐、少油且清淡的菜肴。酒店的主厨还在盛有寿桃的白色瓷盘上,别开生面地以墨鱼的墨汁写上以下的诗词:  

华夏子弟功显赫

中坚份子栋梁才

校训严谨智者悟

友情永固倾心诉

会晤昔日同窗故

 
宴会在下午二时半左右尽欢而散。

调整母语会考成绩比重的冲击

今年年初,教育部长黄永宏医生发表了降低小六母语会考成绩比重的谈话,引发了沸沸扬扬的评论。有人表示失望,认为调整会带来了学习母语并不重要的信息,使学生们不再重视对母语的学习,华文水平将进一步削弱。也有人对此表示欢迎,认为华文在新加坡其实是不重要的,调整可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科目,不必为孩子的华文会考成绩不好而担心。

特选学校受打击最大

新加坡有15所的特选小学。他们的号召力及强项是对母语教育的重视,积极为国家培育双语人才。特选小学的学生,母语水平一般上都比其它小学来得高是10所特选中学新生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的崛起,家长们意识到学习华文的重要性,纷纷把孩子送进特选小学,造成新生爆满的现象。

降低母语的会考成绩比重给予学生家长的信息是华文已经不是重要的学科了。这样的讯号将给特选小学带来了生存的危机。一向务实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小学会考取得好成绩,必把眼前的需要作为考量,把学习母语的重要性抛诸脑后,还会把孩子送进特选小学吗?一旦报名特选小学的人数减少了,特选中学的学生来源也必随之成了问题。其后果将致使多年来为培育双语人才,传承母族文化而投入不少资源所设立的特选中学面临噩运。这样的改革确实令人迷惑与失望。

降低母语的会考分数比重是不公平的教育措施

为了迎合某些读“海峡时报,以英语为家庭用语的家长,因孩子的华文差,会考总分不能达到进入名牌中学的入学标准,而考虑改革考试制度,是不公平的。为什麽只是为华文成绩不好的学生着想?教育部会不会因学习英文有困难的学生家长的要求,也调低英文科的分数比重呢?会不会也为数学差的学生调整数学科的比重?其答案是明显的。

双语教育政策的挑战

小学是学习语文,尤其是母语的最佳时期,语文基础须在小学打好,否则将难以掌握双语。因此,小学的母语教育更应得到重视,而不是背道而驰。小学的母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根基。

可是,从“海峡时报”可常看到不少言论,质疑学习母语的必要性,要求废除母语为必修科目,认为母语的学习浪费儿女太多时间而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他们为了避开母语甚至送孩子到外国求学而成为专业人才等等,以此事实来加强他们的论点。据统计,2009年华族小一新生当中,有60%在家时讲英语。不久的将来,更多80后出生的女孩将成小一学生的妈妈,以英语为家庭用语的百分比很快就会激增到80%。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英语,这种质疑学习母语的必要性的言论将更嚣张,被认为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共同论点而对政府的双语政策提出质疑和挑战。

再过一些时候,除了老年人,几乎全民都能读、写、听、讲英文、英语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还需要多种语文吗?我们索性采用单语,更能促进全民的共识与团结。这样的言论,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言论,双语教育也必将面对极大的挑战而被迫修正或废除,珍贵的母族文化也将随之式微或在岛国上消失,多年努力的文化建设将前功尽废。届时,岛国将难以有足够的土生华文人才从事媒体和文化事业,甚至对华贸易的操作而须赖不谙我国风土、人情,不了解我国多元文化背景的外来移民来从事这些领域的工作。岛国也将因此不再具有语文优势而失去国际竞争力。国人也将逐渐成了无根的浮萍,其后果将会是深远的,值得大家的深思。

双赢的解决方案

调整会考成绩比重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了国家前途的长远利益,也为了让小学生们不因对某个学科的学习有困难而导致会考成绩上吃亏,笔者认为较公平的两全方法是以考生考得最好的三科分数总和(最高总满分为300分)作为会考成织而不把最差一科的分数计算在内。这样更能让兴趣与天分不同的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加强个别的优势。这就无需降低任何科目的分数比重,必然受大家的欢迎。学习华文有困难的学生再也不必担忧他们会因为华文成绩差而妨碍了接下来的教育,岂不是双赢的方案?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油画大师陶祚增

狮城画家陶祚增先生在1936年生于新加坡,1959年毕业于新加坡著名的华侨中学,后又进入南洋大学深造。陶先生少年时代就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涉猎众多领域,歌唱、演讲均在校中名列前茅,而最能显示其艺术天赋的则是绘画。早在小学时,他的画即代表新加坡赴英国参加学生画展。人生道路上的这第一次成功,激励他全力投入美术世界。中学求学时期,师从我国名画家陈文希。经过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追求,在新加坡艺术界确立了崇高的声望。陶先生曾在英国,新加坡和上海成功地举办过数次个人画展。近年以创作巨幅油画为主。

陶先生对绘画和生活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作画的目的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才是方法和技巧。他说:“搞艺术最重要的是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品质才是成功的基石。纵观他的作品,其创作可谓融中西绘画于一体,取其精华,自成一派,气势磅礴,刚柔兼备。巨大雄伟的画面,柔如水,钢如铁,浑厚豪放却不乏细腻;结构严谨,多姿多彩,气概万千。其中既融合了西洋画结构严谨而多变的特性,又深具中国画追求“神似”之韵味。
陶先生的绘画注重结构、透视、对称等西洋画的基本技巧,体现出丰富的层次,同时又具写意之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新写实主义”的画风,与陶先生追求鲜明、不落俗套的为人风格颇有相似之处。体现在其绘画上,便是独到的艺术性、思想性,正如画家所认为的要在客观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控制的创作。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包含着对大自然深厚的感情。画面抑扬顿挫,处处流淌出画家对生命的挚爱和对宇宙奥秘的感悟,为当代艺坛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几十年来陶先生跋山涉水,坚持野外实地写生。他认为写生是绘画的基本功,故每到一处,总是先静静地观察良久,持到心平气定时才落笔,一气呵成,颇具“下笔若有神”的古人风范。怀着对生命、生活、大自然的热爱,陶先生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名川宝刹。自一九八五年首次踏访黄河,十多年间他已先后来到黄河两岸达七次之多,九寨沟、长城等也分别去过多次。长江流域、承德山庄、颐和园、峨嵋山,均留下了他的足迹。陶祚增坚持在每个风景地现场作画,有些地方摆上巨幅画板几乎不可能,但画家执拗的精神最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完成了“不可能”的绘画。陶祚增画油画从来就是实地当场作画的,不打写生稿。画长城时,他在长城山脚边上的宾馆包了一间房间,住在长城边上画长城,浓彩重墨时,深为自己是个炎黄子孙而骄傲。
他还去了马来西亚、越南、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到一处都即时作画,把各国风情展现于人们的眼前。1992年,陶先生在英国举办的个人画展获得空前赞誉,大气魄的中国山水油画更是震动英伦美术界,令英伦美术界甚至政界要员都为之惊叹。时隔三年,1995年,在新加坡世界贸易中心举办的个人画展,又为狮城美术界刮起一阵清新脱俗之风。
2001年,65岁的画家在上海展出的45幅油画,以大幅油画居多,充满了一种浓郁的南洋异国情调。纵放的笔触和雄伟的画风,融合了他对中西艺术的追求和对中国山川的钟情。画展于6月14日至6月19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上海画展展出《高原之歌》、《伦敦圣卡特琳船坞》、《马来渔村》等大幅油画。作品糅合中西画技,笔致纵放,雄肆奇崛,洋溢出画家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挚爱。《黄河》、《初冬长城》等作品,则散发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笔墨神韵。展出后,画家将“长城系列”等油画三幅捐给了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希望将自己的画作拍卖掉,所得善款再为失学儿童做些事。
2002年,9月7日, 来自世界五大洲20个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23名画家会聚上海,参加“世界画家看上海”的采风创作。新加坡画家陶祚增是受邀画家之一。其他参加的画家包括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劳伦斯•道斯、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佩里科•帕斯托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的蒂埃里•翁布赖特、埃及亚力山大市画家穆罕默德•沙克尔•阿卜杜勒•哈利克、德国汉堡市的克劳斯•哈特曼、韩国大邱广域市的权正浩、以色列海法市画家亚伯拉罕•埃拉特、日本横滨市的黑田茂树、以及来自加拿大、芬兰、希腊、荷兰、挪威、波兰、俄罗斯、罗马利亚、阿联酋、英国、美国的画家。这些受邀画家都来自上海的友好城市。目前上海在全世界的友好城市数目已经达到57个。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多元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交流机构与新加坡电影机构进行友好艺术交流合作,于2010年6月14日-7月15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新加坡著名画家陶祚增先生画展,并出版陶祚增画集,陶先生把画展拍卖所得捐赠给慈善机构和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