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调整母语会考成绩比重的冲击

今年年初,教育部长黄永宏医生发表了降低小六母语会考成绩比重的谈话,引发了沸沸扬扬的评论。有人表示失望,认为调整会带来了学习母语并不重要的信息,使学生们不再重视对母语的学习,华文水平将进一步削弱。也有人对此表示欢迎,认为华文在新加坡其实是不重要的,调整可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科目,不必为孩子的华文会考成绩不好而担心。

特选学校受打击最大

新加坡有15所的特选小学。他们的号召力及强项是对母语教育的重视,积极为国家培育双语人才。特选小学的学生,母语水平一般上都比其它小学来得高是10所特选中学新生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的崛起,家长们意识到学习华文的重要性,纷纷把孩子送进特选小学,造成新生爆满的现象。

降低母语的会考成绩比重给予学生家长的信息是华文已经不是重要的学科了。这样的讯号将给特选小学带来了生存的危机。一向务实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小学会考取得好成绩,必把眼前的需要作为考量,把学习母语的重要性抛诸脑后,还会把孩子送进特选小学吗?一旦报名特选小学的人数减少了,特选中学的学生来源也必随之成了问题。其后果将致使多年来为培育双语人才,传承母族文化而投入不少资源所设立的特选中学面临噩运。这样的改革确实令人迷惑与失望。

降低母语的会考分数比重是不公平的教育措施

为了迎合某些读“海峡时报,以英语为家庭用语的家长,因孩子的华文差,会考总分不能达到进入名牌中学的入学标准,而考虑改革考试制度,是不公平的。为什麽只是为华文成绩不好的学生着想?教育部会不会因学习英文有困难的学生家长的要求,也调低英文科的分数比重呢?会不会也为数学差的学生调整数学科的比重?其答案是明显的。

双语教育政策的挑战

小学是学习语文,尤其是母语的最佳时期,语文基础须在小学打好,否则将难以掌握双语。因此,小学的母语教育更应得到重视,而不是背道而驰。小学的母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根基。

可是,从“海峡时报”可常看到不少言论,质疑学习母语的必要性,要求废除母语为必修科目,认为母语的学习浪费儿女太多时间而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他们为了避开母语甚至送孩子到外国求学而成为专业人才等等,以此事实来加强他们的论点。据统计,2009年华族小一新生当中,有60%在家时讲英语。不久的将来,更多80后出生的女孩将成小一学生的妈妈,以英语为家庭用语的百分比很快就会激增到80%。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英语,这种质疑学习母语的必要性的言论将更嚣张,被认为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共同论点而对政府的双语政策提出质疑和挑战。

再过一些时候,除了老年人,几乎全民都能读、写、听、讲英文、英语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还需要多种语文吗?我们索性采用单语,更能促进全民的共识与团结。这样的言论,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言论,双语教育也必将面对极大的挑战而被迫修正或废除,珍贵的母族文化也将随之式微或在岛国上消失,多年努力的文化建设将前功尽废。届时,岛国将难以有足够的土生华文人才从事媒体和文化事业,甚至对华贸易的操作而须赖不谙我国风土、人情,不了解我国多元文化背景的外来移民来从事这些领域的工作。岛国也将因此不再具有语文优势而失去国际竞争力。国人也将逐渐成了无根的浮萍,其后果将会是深远的,值得大家的深思。

双赢的解决方案

调整会考成绩比重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了国家前途的长远利益,也为了让小学生们不因对某个学科的学习有困难而导致会考成绩上吃亏,笔者认为较公平的两全方法是以考生考得最好的三科分数总和(最高总满分为300分)作为会考成织而不把最差一科的分数计算在内。这样更能让兴趣与天分不同的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加强个别的优势。这就无需降低任何科目的分数比重,必然受大家的欢迎。学习华文有困难的学生再也不必担忧他们会因为华文成绩差而妨碍了接下来的教育,岂不是双赢的方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