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油画大师陶祚增

狮城画家陶祚增先生在1936年生于新加坡,1959年毕业于新加坡著名的华侨中学,后又进入南洋大学深造。陶先生少年时代就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涉猎众多领域,歌唱、演讲均在校中名列前茅,而最能显示其艺术天赋的则是绘画。早在小学时,他的画即代表新加坡赴英国参加学生画展。人生道路上的这第一次成功,激励他全力投入美术世界。中学求学时期,师从我国名画家陈文希。经过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追求,在新加坡艺术界确立了崇高的声望。陶先生曾在英国,新加坡和上海成功地举办过数次个人画展。近年以创作巨幅油画为主。

陶先生对绘画和生活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作画的目的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才是方法和技巧。他说:“搞艺术最重要的是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品质才是成功的基石。纵观他的作品,其创作可谓融中西绘画于一体,取其精华,自成一派,气势磅礴,刚柔兼备。巨大雄伟的画面,柔如水,钢如铁,浑厚豪放却不乏细腻;结构严谨,多姿多彩,气概万千。其中既融合了西洋画结构严谨而多变的特性,又深具中国画追求“神似”之韵味。
陶先生的绘画注重结构、透视、对称等西洋画的基本技巧,体现出丰富的层次,同时又具写意之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新写实主义”的画风,与陶先生追求鲜明、不落俗套的为人风格颇有相似之处。体现在其绘画上,便是独到的艺术性、思想性,正如画家所认为的要在客观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控制的创作。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包含着对大自然深厚的感情。画面抑扬顿挫,处处流淌出画家对生命的挚爱和对宇宙奥秘的感悟,为当代艺坛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几十年来陶先生跋山涉水,坚持野外实地写生。他认为写生是绘画的基本功,故每到一处,总是先静静地观察良久,持到心平气定时才落笔,一气呵成,颇具“下笔若有神”的古人风范。怀着对生命、生活、大自然的热爱,陶先生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名川宝刹。自一九八五年首次踏访黄河,十多年间他已先后来到黄河两岸达七次之多,九寨沟、长城等也分别去过多次。长江流域、承德山庄、颐和园、峨嵋山,均留下了他的足迹。陶祚增坚持在每个风景地现场作画,有些地方摆上巨幅画板几乎不可能,但画家执拗的精神最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完成了“不可能”的绘画。陶祚增画油画从来就是实地当场作画的,不打写生稿。画长城时,他在长城山脚边上的宾馆包了一间房间,住在长城边上画长城,浓彩重墨时,深为自己是个炎黄子孙而骄傲。
他还去了马来西亚、越南、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到一处都即时作画,把各国风情展现于人们的眼前。1992年,陶先生在英国举办的个人画展获得空前赞誉,大气魄的中国山水油画更是震动英伦美术界,令英伦美术界甚至政界要员都为之惊叹。时隔三年,1995年,在新加坡世界贸易中心举办的个人画展,又为狮城美术界刮起一阵清新脱俗之风。
2001年,65岁的画家在上海展出的45幅油画,以大幅油画居多,充满了一种浓郁的南洋异国情调。纵放的笔触和雄伟的画风,融合了他对中西艺术的追求和对中国山川的钟情。画展于6月14日至6月19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上海画展展出《高原之歌》、《伦敦圣卡特琳船坞》、《马来渔村》等大幅油画。作品糅合中西画技,笔致纵放,雄肆奇崛,洋溢出画家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挚爱。《黄河》、《初冬长城》等作品,则散发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笔墨神韵。展出后,画家将“长城系列”等油画三幅捐给了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希望将自己的画作拍卖掉,所得善款再为失学儿童做些事。
2002年,9月7日, 来自世界五大洲20个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23名画家会聚上海,参加“世界画家看上海”的采风创作。新加坡画家陶祚增是受邀画家之一。其他参加的画家包括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劳伦斯•道斯、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佩里科•帕斯托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的蒂埃里•翁布赖特、埃及亚力山大市画家穆罕默德•沙克尔•阿卜杜勒•哈利克、德国汉堡市的克劳斯•哈特曼、韩国大邱广域市的权正浩、以色列海法市画家亚伯拉罕•埃拉特、日本横滨市的黑田茂树、以及来自加拿大、芬兰、希腊、荷兰、挪威、波兰、俄罗斯、罗马利亚、阿联酋、英国、美国的画家。这些受邀画家都来自上海的友好城市。目前上海在全世界的友好城市数目已经达到57个。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多元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交流机构与新加坡电影机构进行友好艺术交流合作,于2010年6月14日-7月15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新加坡著名画家陶祚增先生画展,并出版陶祚增画集,陶先生把画展拍卖所得捐赠给慈善机构和美术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