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学习母语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2008-03-08联合早报 

韩山元的《灵魂语言》一文,引发了正面和反面的回响。其中,刘学敏《迷失在灵魂与工具之间》(《联合早报》2008年2月26日)提出最大的质疑,即在一个由不同民族组成的移民社会,以个人所属的民族的母语作为灵魂语言是否行得通?他质问:“要求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学习自己父母亲的母语,又有多少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韩先生曾在同年3月1日的言论版上发表《灵魂语言与人文教育》一文,对刘先生文章作出回应。在此我想说几句。

个人认为:是否以母语作为灵魂语言就如选择宗教信仰一样,是个人的权利,没有是非对错。学习母语是否有必要和有实用性,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照我看,韩先生是以一名老华校生、老报人,以及海南会馆的文教工作推动者,对民族教育表示关怀,对母语之不再是华族的思维语言而忧心忡忡,进而提出要求:“华族子弟不要只把华文当成赶搭中国经济快车的车票,而应把华语华文当作自己的灵魂语言”。

在新加坡,由于政府实行了以英语为第一语文的教育政策,再加上国人为了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有许多华人今天已将英语当母语。有些人甚至认为丢失传统民族文化又何妨,只要学好工具语言,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便可以了。那是他们的的思维与价值观,这样的选择是他们的权利,也没有是非对错。

然而,我想,华族子弟“学习自己父母亲的母语”,在今天来说,无疑也仍有其必要性和实用性。同时,看到华族同胞把语言从传统文化中人为地剥离,有心人难免对此耿耿于怀。有人也默默耕耘,希望作出努力使华人的传统文化得以在新加坡保存下来。

宗乡总会和各会馆每年拨出人力、物力与财力,举办各种活动,用意也在此。目前,华族文化节正在举行,这是个举办了17年的巨型活动。这些努力,都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如果华族人士本身不予以赞赏,还说文化认同之举是“叫华文太沉重”,那就很让人深感困惑与遗憾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